紙質文物是指收藏機構所收藏的、由紙和寫印色料所構成的文物,包括傳統書畫作品、古籍、文獻檔案等。紙質文物由于存世時間較長,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問題。紙質文物老化后,往往以不同形式的病害表現出來,嚴重影響文物的安全。紙質文物保護始終是館藏文物保護中的難點之一。溫度、濕度、光照、酸堿度均會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,其中溫濕度在紙張老化反應中起到更為關鍵的作用。
紙張是由隨機散亂的纖維排列而成,是具有一定結合力、多相、非均質、多孔的網狀有機材料。其基本組成成分為纖維素,含有少量半纖維素、木質素。紙質文物病害發生時,直觀上表現為紙張強度下降、發黃、變脆乃至斷裂,本質上是紙張的組成成分發生了化學變化。
溫度對紙張老化的影響
溫度是化學反應速率的重要影響因素。溫度越高化學反應速率就越快,溫度每升高5℃紙張降解反應速率就會增加兩倍。纖維素、木質素等在高溫下,化學反應速率加快,分子結構破壞更為劇烈,表現為紙張加速發黃,強度、耐折度韌性、彈性變差。同時,各種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也會增強,大量繁殖會消耗紙張中的養分,其代謝產物會加速紙張的老化。
當然,溫度也不是越低越好。首先,館藏紙質文物還有展覽需求,過低的保存溫度往往不切實際。其次,溫度過低時,空氣中的濕度下降,導致紙張僵化發脆,失去其原有的韌性與活力。并且脆化的紙質文物容易斷裂掉渣,甚至碎掉,會導致無法修補而造成永久性的破壞。極端的低溫甚至結冰會快速破壞紙張的內部結構,并造成其他次生危害。
一般來說,紙質文物的適宜保存溫度為18~22℃,在這個溫度范圍內,紙張的老化速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。總之,紙質文物保存環境的溫度必須保持在一定范圍內,且避免溫度的快速波動,這樣才能有效控制紙張的老化速度。
總之,紙質文物的老化反應雖然不可逆轉,但是可以通過有效調控、主動干預降低老化反應速率。要結合紙質文物本身特征及保存環境的實際情況,進行有效合理的控制,以達到紙質文物更好的保護效果,實現對紙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目的。